(资料图片)
英国路透社6月19日报道,原题:他们的父母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孩子能否拯救家族企业? 当史蒂文·杜接管父母在上海生产温控系统的工厂时,最先做出的改变之一是在冬季打开工厂的暖气,这是他节俭的父母不愿做的事。“如果不改善工作环境,工人们就会不高兴,就更难让他们把工作做到最好,”29岁的杜说,“值得为这种改变付出额外成本。”
与数万名年轻的中国工厂老板一样,杜正在继承一种基础制造业生意,但这种生意不能再依赖曾使中国成为世界最大商品出口国的劳动密集型模式。中国学者表示,劳动力萎缩和老龄化以及来自东南亚、印度等地的竞争,导致中国至少1/3低端制造商与时代脱节。这种生死攸关的技术升级和改变生产实践的任务,主要落在一群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身上,他们被称为“厂二代”。
深圳高质量发展与新结构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张致鹏估计,约有4.5万至10万“厂二代”正处于接管中国1/3民营制造企业的不同阶段。他们正尝试通过效能提升使家族企业与时俱进,也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用工荒和某些情况下与亲属在最佳前进道路方面意见不一等挑战。
与其他“厂二代”一样,杜在父母做梦也想不到的舒适和机会中长大。他在新西兰读高中和大学,后来赴美工作,并研究日本减少低效率的生产方法。这些学识在他家的工厂派上用场。杜引入专业工业软件,涉及会计、采购、交付和其他此前由人力处理的流程。他改造车间,最大程度减少员工的体力劳动。通常杜在下午4时左右结束一天的工作,来到他在厂里为工人们设立的健身房锻炼。过去三年来,杜将工人工资提高10%至20%,员工流动率保持在5%以下,但工厂效率提高50%以上。(另一名“厂二代”)张泽清(音)估计,自从他与父母共同管理位于瑞昌的蛋制品工厂(如图)以来,也通过数字化流程实现效率提升,销售额每年增长35%。
专家说,“厂二代”正帮助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基础部分,对保持中国在世界制造业的份额至关重要。与父辈相比,在成本更高、外部需求疲软、新兴制造业涌现的新环境中,熟谙技术和外国经验的“厂二代”更有可能保持中国家族企业的竞争力。(作者大卫·克顿,丁玎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