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呼兰河就是这样的小城,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萧红笔下的《呼兰河传》,让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名声远扬。深挖特色资源,激发文旅产业活力;大力改善营商环境,扶持中小企业提档升级;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增进民生福祉……一系列变化见证着这片土地上的崭新气象。文旅融合 激发城市活力
“在《呼兰河传》里,萧红写的就是寒冷而又热气腾腾的童年。”在一则视频中,“线上荐书官”、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于冰,介绍起萧红描写童年生活的作品,“在东北长大的孩子,深知这个世界的寒流有多刺骨,也深知这个世界的温暖有多辽阔。”在呼兰老城区的闹市一角,民国才女萧红故居坐落于此。萧红少女时期的洁白雕塑静默而立,百草园内草木葱茏,不少游客来此参观,跟随一张张照片、一段段诗篇追寻往日的故事。呼兰区文化体育广电旅游局局长张立红介绍,2022年以来,呼兰区不断完善萧红故居配套设施,让纪念馆馆藏更加丰富,同时打造萧红文化品牌,努力把这一文化IP做大。呼兰没有大海,却有一片“网红海”。在呼兰区滨水大道,沿路几十公里的松花江段水面平阔、细沙绵延。冬日,冰雪汽车拉力赛、雪地摩托竞技赛、自驾游等系列活动在呼兰河口湿地上演。夏日,铁人三项赛吸引众多关注的目光。在呼兰区腰堡街道大堡村,几栋民居独具田园风情。“立足城市近郊优势,我们还将引入露营基地项目,打造‘周末经济’新业态,不断擦亮乡村旅游名片。”呼兰区腰堡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李少华说。呼兰剪纸、纳鞋底手工技艺、布贴画、泥塑、毛笔……呼兰区不断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坚持传承保护和转化并举,已搭建非遗项目数字化展示平台,扩大数字化保护及宣传。“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旅游是一个地方的名片。”呼兰区副区长朱丽欣说,未来将着力把辖区内多个景区串珠成链,举办文旅消费推广活动,提升旅游体验。
提速发展 改善营商环境
呼兰充分依托域内资源开展招商,坚持抓大、育小、培优,梯次发展、接续支持,推动形成产业互补、互促、互融协同发展态势。作为传统农业区,当地农民多种植玉米、水稻、谷物等。为进一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哈尔滨市兴利米制品有限公司与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合作,对当地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生产出米糊、粥、零食等绿色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从制度机制着手,不断健全营商环境建设监督、考核、奖惩机制,真正让企业轻装上阵,安心生产。”呼兰区区长吕海东说,当地推行“登记全程电子化”“网上办”等改革举措,进一步精减审批要件、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同时规范涉企执法检查行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据介绍,呼兰区全面推行产业项目容缺审批、并联审批、承诺即开工、专班代办帮办领办服务机制。随着政务服务大厅回归老城区,企业、群众办事更加便捷。呼兰提速发展的步伐,孕育着新的生机,吸引投资企业纷至沓来。中电光谷产业园、大北农龙江(呼兰)产业园、居之谷家居产业园等一批产业项目相继签约入驻,为振兴发展增添新动力。抢抓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呼兰区聚焦打造“龙江新能源示范区”战略目标,以新能源换电汽车项目为牵动,积极对接国内前沿新能源应用管理企业,在风电生产、分布式能源系统、储能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投运分散式风电项目、扶贫光伏电站项目、分布式光伏项目、清洁能源装备项目25个。
聚焦民生 增进群众获得感
民生工作是群众幸福之基。呼兰区委书记曹德友介绍,近年来,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呼兰区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加快补齐民生短板,通过实施一项项民生工程、办好一件件民生实事,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住房问题是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过去三年,呼兰区累计投入7.3亿元,改造老旧小区81个、楼房281栋、175万平方米,惠及居民2.39万户、5.96万人;推进棚改项目11万平方米,老旧燃气管网全面完成更新改造,改造市政供水管线27公里,群众居住条件得以改善。聚焦群众便捷出行,呼兰区有效整合资金,建设“四好农村路”20条、102公里,升级改造市政道路12条,增设滨水大道交通隔离墩30公里,维修养护市政道路病害点位400余处,多条坑洼路、泥水路、闹心路得到有效整治。过去两年,呼兰区持续加大教育投入。腰堡中学、二八中学等6所中小学校及第四幼儿园基础设施改造投入使用,东方红小学、实验中学等18所国家级篮球、足球和冰雪特色学校创建全面完成……一个个教育基础项目的实施,让适龄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健康是幸福生活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呼兰区以医疗改革为契机,区内二级医疗机构与哈尔滨市第一医院缔结医联体合作,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医共体,同时智慧医院建设加快推进,二级以上医院实现30分钟内精准预约挂号、预约检查服务。(本报记者王春雨 杨思琪)
标签: